摔跤吧爸爸人物形象分析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一个获得印度国家摔跤冠军的男人。最初我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印象很差:固执、严肃,并且十分强势的大男子主义。如果把这些性格特征当做“小毛病”来看的话,那么最让人难以容忍的,就是这位爸爸无数次强调:只有男孩,才能完成我的梦想。
且撇开对男孩和女孩的偏见不说,孩子,怎么可以成为家长实现梦想的工具?这当然不该是电影传达的主流思想,也许你也会反驳道:你自己有梦想,为什么自己不去实现?
不要盯着印度,你要知道,多少中国家长一样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堂而皇之剥削他们的时间、童年,甚至是,形成一个独立的人格。
那么问题来了,电影却偏偏就让孩子完成了这个爸爸的梦想。为什么呢,这个点就在:你的梦想,是什么?
他的梦想,是印度能拿到金牌,是封建的重男轻女思想能够转变,是以“大我”至上的祖国尊严。
对国家的忠诚,必须包含一个正确的认知,这个认知应当是全面的,包含维护和批判。马哈维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电影里无数次体现出他是一位心怀壮志的批判家。概括在三:
一、对政府与国家政策的批判。摔跤在印度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活动,而这个国家的摔跤手却从没在国际的比赛中获胜过。因为国家并不支持,没有资金,没有设备。甚至连他本人也被生活所迫,放弃了摔跤手的身份。原因很简单–没钱。
二、对官僚的批判。在申请资金为女儿买专业摔跤垫的桥段中,官员的态度十分懒散、傲慢和无所畏惧。摔跤垫对于政府来说并不需要一笔多大的资金,官员之所以拒绝马哈维亚,仅仅是因为压根没想理他。马哈维亚很直白:印度的摔跤手之所以拿不到国际冠军,就是因为你们这些不作为的官僚。
三、对女性歧视的批判。如果说以上两点是物质批判,那么这个民族对于女性根深蒂固的歧视则是马哈维亚的精神批判,也是他最强大的敌人。
在这个国度里女人没有地位可言,做家务、留长发、早嫁人……都是理所应当。因此当马哈维亚决定让女儿练摔跤、剪短发、赢比赛时,受到的鄙夷和嘲讽非常可怕。
这不难理解,就像我们古代中国的女人如果不裹小脚,简直可以被舆论杀死。
然而,没有地位就是没有地位。两个女儿在无论如何都忍受不了父亲的独裁时决定作出反抗,反抗的内容竟然是:偷偷调闹钟、偷偷弄坏灯泡、假装受伤……
段落二:
毕竟是国外的影片,文化背景不同的情况下,有些东西会很难理解,但是导演既然把他们强化出来,说明这些情节或画面一定与主题相对应。比如父亲勒令理发师将吉塔的长发剪掉那一幕。吉塔苦苦得央求父亲,一切苦难她都可以受,但是千万不要剪掉她的头发。父亲大手一辉,没有任何动容。
我想女孩大都有过感同身受的时刻,自己心爱的长发被家长要求剪掉,这在小时候是会嚎啕大哭的。影片却并没有给吉塔一个强烈的反应,而且通过深蓝色冷冷的清晨色调,悲壮绵长的背景音乐,母亲绝望的眼神……来外化吉塔的内心世界。
这当然不是简单的剪发,而是父亲带领下的一种宣言。他比谁都清楚,练摔跤、剪长发这种事情发生在女孩身上要受到怎样的冷眼、讥讽、嘲笑,甚至辱骂。我们作为局外人,很轻易可以得到一个直观感受:至于吗?
而站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来看,剪掉长发已然是天大的事了。它和不早早嫁人,不做家务一样,都是天大的事。这种错误的思想,却连女性自己都接受并执行着。
如果说要求女儿学习摔跤是父亲自私的想法,那么剪掉女儿长发这件事,正式标志着这个家族与民族恶习的对立。就像影片最后父亲对女儿说的话:明天的比赛非常重要,因为你的对手不是安吉丽娜,你是在跟所有歧视女性的人战斗!
当然,女儿们也并不是从开始就这样理解父亲的。虽然内心是抗拒的,却不得不遵守父令,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在她们最早开始每天接受锻炼时画外音的音乐始终重复着一句歌词:你究竟是魔鬼还是我们的救世主?
这句话的答案,在她们一位好朋友的婚礼上意外得到了。
吉塔的救赎,是从被父亲推下水的那一刻起,到战胜安吉丽娜止,形成一个完成的过程。水,有“洗礼”的含义,父亲把她们推下水时说了一句话:爸爸不能时刻保护你,爸爸只能教你们如何战斗,你要战胜自己的恐惧,自己拯救自己。
那么有多少人,也是因为“恐惧”而活得唯唯诺诺,不去探寻真正的真理。看到别人的脸上有伤,也是吓得赶紧打自己一拳,以谋得所谓的“安全感”,最后活成眼睛里浑浑噩噩的所有人。
段落三:
第一,自律。
影片中有三个人物形象是作为“超我”存在,分别是奥穆卡尔(侄子)、成年后的巴比塔,和马哈维亚。弗洛伊德的超我本指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
说奥穆卡尔作为超我的形象,是站在主人公角度上的。他似乎完全以一个配角存在,没有爱好,没有工作,角色目的就是为了给两个妹妹做陪衬,且无怨无悔,真诚相待。成年后的巴比塔是吉塔的警钟,这其实在儿时她们因剪短发受男生嘲笑时就已体现,包括成年后巴比塔的一句:你变了。把吉塔人物矛盾推到剧情最高点。至于父亲的“超我”就不用说了,他所做的一切似乎不为钱,不为名,甚至不完全为了他的女儿,而是为祖国。
以此为基点,吉塔进入国家学院训练后性格的转变,就不仅仅是因为剧情需要。而是导演为了突显电影的另外两个关键词:自律、尊重。
吉塔的膨胀点在与父亲摔跤对抗的获胜中体现,一跟木桩将父女俩分割成两副画面,隐喻为两人之间介质,且将吉塔挤在了三分之一画面位置,此时父亲着一身洁白,以强调某种程度上的纯净,至此,无论最后结束输赢如何,镜头已经告诉所有人:吉塔,错了。
吉塔之前所有的成功,不难看出她的确有摔跤的天赋,也是奥穆卡尔通过画外音直接向观众说明的。但其中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她实实在在付出的努力。影片中,导演通过两组吉塔与巴比塔之间的对比蒙太奇来表达自律的重要性。从逛街、吃油炸、看电影、涂指甲的放纵,到最后比赛结果的失败,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
自律,决定了你的成败。
第二,尊重。
马哈维亚给女儿们上的第一课,不是比赛规则,也不是什么摔跤技巧,而是尊重。
尊重你的国家,尊重你的土地,尊重你的对手。所以父亲才会在第一次示范摔跤时,先做出祈祷的动作,才会再女儿的第一次比赛输了以后,虽然满目愁容却依然鼓掌,为了女儿的勇气,也为了对对手的尊重。
“尊重”的神圣之处就在于它教会一个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良心还有,感恩。因此吉塔会在获胜时毫不顾虑得在新闻发布会讲到,这一切要归功于父亲。并且在赢得世界冠军的神圣时刻第一时间做出那个动作:亲吻土地。
“尊重的最高意义,是你将获得更多的回报”
——马哈维亚
延伸阅读
摔跤吧爸爸介绍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由尼特什·提瓦瑞执导,比于什·古普塔、施热亚·简、尼基尔·麦罗特拉、涅提·蒂瓦里担任编剧,阿米尔·汗、法缇玛·萨那·纱卡等主演的电影,于2016年12月23日在印度上映、2017年5月5日在中国上映。
该片取材于印度著名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故事,主要讲述了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
摔跤吧爸爸故事梗概
这是一部女性为自己争取命运自主权并赢得尊严的励志喜剧电影。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阿米尔·汗AamirKhan饰)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让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
结果生了四个女儿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看到冠军希望的他决定不能让女儿的天赋浪费,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洗衣做饭过一生,再三考虑之后,与妻子约定一年时间按照摔跤手的标准训练两个女儿:换掉裙子、剪掉了长发,让她们练习摔跤,并赢得一个又一个冠军,最终赢来了成为榜样激励千千万万女性的机会……
阿米尔汗的《摔跤吧!爸爸》讲的是什么
《摔跤吧!爸爸》是由尼特什·提瓦瑞执导、阿米尔·汗领衔主演的印度传记片。影片讲述了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将二个女儿训练成摔跤世界冠军的故事。影片于2016年12月23日在印度上映,2017年05月0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一上映就在大陆市场掀起了不小的风暴。51岁的阿米尔·汗演绎了男主角19岁、29岁、55岁三个人生阶段,他先以正常的体形完成19岁戏份的拍摄,随后增肥完成中年大爷的拍摄,最后再次减肥完成29岁的戏份 ,可以说,拍摄过程本身就就已经像电影般充满了戏剧色彩。凭借精湛的演技,吸引人的剧情,《摔跤吧!爸爸》获得第62届印度电影观众奖,阿米尔汗也获得最佳男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