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北戴河全文?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浪淘沙北戴河作曲家?
《浪淘沙·北戴河》原是毛泽东的词作,经作曲家桑桐谱曲后,成为了一首饱含乐观豪迈之情的艺术歌曲.
桑桐(1923年-2011年7月24日),男,1923年生于中国上海,原名朱镜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原院长、教授。
桑桐除了创作外,主要从事和声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的创作着意于民族风格的追求,采用民族调式的和声手法,为许多民歌和革命歌曲编配钢琴伴奏。经他改编的乐曲精致考究,成为民族和声的优秀曲例。
浪淘沙北戴河是诗还是词?
《浪淘沙·北戴河》是词。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译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 在起伏的汪洋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往事已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浪淘沙北戴河上片运用了哪些手法写景物?
运用了由上而下,化实为虚,前后对比写景手法。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
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浪淘沙北戴河遗篇?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赏析:《浪淘沙·北戴河》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浪淘沙北戴河的启示?
词中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渔民乘风破浪的英雄气概,通过对往事的怀旧,对比古今。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扩展资料作品原文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浪淘沙北戴河 黄庭坚?
《浪淘沙·北戴河》不是黄庭坚的作品。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夏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3]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