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施的有趣故事简短 西施有什么美称
古代西施的有趣故事
沉鱼
西施天生丽质,婀娜迷人,浣纱时鱼见其美而忘记了游水,渐沉于水底,故誉其有“沉鱼”之美。
事实上,“沉鱼落雁”是个成语,通常认为出自《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说动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
也有人认为唐代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是这个成语的出处,故认为沉鱼代表西施。
西施西施卖相
据说,当年越国选美,西施名列榜首。在进京途中,行人争相围观,结局造成交通堵塞,寸步难行。护送西施的越国相国范蠡,见此盛况,心生一计,索性叫西施住进路旁旅社的一幢华丽小楼,而后四处张榜:欲见美女者,付金钱1文。
告示贴出,四下轰动。西施登上朱楼,凭栏而立,飘飘然似仙女下凡。观赏者排成长龙,为一睹西施芳容,慷慨解囊,有的竟付两三次之多,真是百看不厌。3天下来,范相国所得金钱无数。进京后,他把这些钱都交到国库。西施因此仰慕范蠡的才智和品德,两人遂结为生死之交。范蠡的举措,不折不扣地为后代的“美女经济”开了先河。
西施西施与珍珠
珍珠被人类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传说她是西施的化身。
西施本是月宫中嫦娥的掌上明珠,她奉玉帝之命,下凡来拯救吴越两国黎民百姓脱离连年战乱之苦,珍珠便是她的化身。
原来嫦娥仙子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大明珠,特别逗人喜爱,常常捧在掌中把玩,平时则命五彩金鸡日夜守护,唯恐丢失。而金鸡也久有把玩明珠的欲望,趁嫦娥不备,偷偷将明珠含在口中,躲到月宫的后面玩赏起来,将明珠抛上抛下,煞是好玩。但一不小心,明珠从月宫滚落下来,直飞人间。金鸡大惊失色,为逃避责罚,也随之向人间追去。
嫦娥得知此消息后,急命玉兔追赶金鸡。玉兔穿过九天云彩,直追至浙江诸暨浦阳江边上空。正在这一天,浦阳江边山下一施姓农家之妻正在浦阳江边浣纱,忽见水中有颗光彩耀眼的明珠,忙伸手去捞,明珠却像长了翅膀似的径直飞入她的口中,并钻进腹内。施妻从此似有了身孕。
一晃十六个月过去了,女子只觉得腹痛难忍,但就是不能分娩,急得她的丈夫跪地祷告上苍。忽一日只见五彩金鸡从天而降,停在屋顶,顿时屋内珠光万道。恰在这时,只听哇的一声,施妻生下一个光华秀丽的女孩,取名为西施。故有“尝母浴帛于溪,明珠射体而孕。”之说。
西施长大后,化解了吴越两国的仇怨之后,就化作珍珠留在人间,为黎民百姓的健壮长寿、养颜美容继续做出贡献。自此诸暨变成了世代养殖珍珠之乡而驰名中外,这一传说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西施美中不足
西施大脚。素有“沉鱼”之誉的西施虽然秀丽,但由于农家出生,因此脚比一般人的要大,于是她想方设法地掩盖这个缺点,由于她喜欢跳舞,因此她经常穿长裙,又为自己特制了一双木屐,结局由于鞋子高了一块,不但看不出来脚大,还由于走路时左右摇摆,加之长裙飘飘,反而格外地突出了娉婷身材,翩翩风姿。
外貌描写有哪些方面或种类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想法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外貌描写的要求是:
1. 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通过一些关键词可以表达出一个人的性格,尽量不写太过于老套。要有新意。其关键在于: 第一,进行肖像描写,据情节进步的需要去写,不是写到人就必须写人的肖像。有的作者不懂得这个道理,因而他笔下的肖像描写有时是不必要的。写肖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鲁迅告诉我们,要画眼睛。画眼睛是写人物外貌的关键。鲁迅是很善于画眼睛 的。他小编认为‘祝福’里面14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而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 的 心理和性格的变化,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画眼睛,这是比喻的说法,并不意味着描写人 物外貌非得画眼睛不可。
2. 鲁迅所说的画眼睛意思是:善于细致地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 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灵魂面貌无关的其它物品。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但也写了祥林嫂 花白的头发;写阿Q则着重写他头上的瘌疮疤,却比写眼睛更能表现出他的灵魂胜利法 ;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也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 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写孔乙己却没有写眼 睛,而是写他那件又旧又破的长衫。
3. 写肖像的高要求是刻画、显示灵魂。鲁迅曾立志画出中国国民的“活的灵魂”,列夫 托尔斯泰写出了玛丝洛娃的灵魂,勾勒出玛丝洛娃在牢中的内心全球,曾对玛丝洛娃的外貌描写修改了二十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