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怎样写感悟类作文范文 中考的感悟短句

一.两种常见类型

从篇章结构上看,感悟类主题的写人记叙文,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先叙事,接着另起一个天然段,明确揭示故事本身蕴含的哲理。另一种形式,作者只记述事件本身,将哲理寓于记述经过中,而让读者自己去思索、质量自己要揭示的道理。

例如:

农夫和蛇

寒风呼啸,大雪纷飞。 一位孤苦善良的老人外出,在雪地里发现了一条冻僵的蛇。看着这条无家可归的蛇,想着自己贫苦凄凉的命运,老者的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他用双手把蛇捧起来,放进了自己的怀里,用自己的体温给蛇取暖。渐渐地,蛇在农夫的怀里苏醒了,看到这里,农夫非常高兴,没有何事能比挽救一个小生活来得更有意义的。但没想到的事,农夫脸上的笑容还没有隐去,刚刚苏醒的蛇就狠狠地咬他了一口。蛇的剧毒迅速蔓延,没多久,农夫倒下了,死在了他救助的毒蛇手里。没过多久,这条毒蛇也死了,由于他没有了农夫的温暖。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不辨善恶,一味良善,结局害了自己,也是一种报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技巧——温暖的援助之手,只能伸向善良的生活;对邪恶的护佑,就是助纣为虐,最终自己也会为之所害。

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记述农夫救蛇反被毒蛇咬死的故事;第二部分,作者由这件小事出发,思索同类事我们应该怎样做,揭示自己的特殊认识。作者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但不局限在故事本身。

又如:

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想帮他找回失去的财物。塞翁摆摆手,笑着劝阻大家说:“丢了一匹马,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没准它还会给我带来福气呢。”邻居听不懂塞翁的话,都觉得这老头非常好笑。

过了几天,不但丢失的马不寻自回,还带回一匹骏马。邻居们纷纷前来道贺,塞翁却显得忧心忡忡。他叹息了一声,自言自语道:“白白得了一匹好马,天空掉馅饼,没准儿会惹出灾祸来。”大家想,老人此时一定是欣喜若狂,不过是由于年龄大,在大家面前故作姿态——装深沉罢了。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见那匹骏马膘肥体壮,疾走如风,神采飞扬,天然爱不释手。一天,他打马飞奔,一不小心失缰落马,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过来表示慰问。没想到塞翁一脸的淡定,仿佛这事故与自己毫不相干:“别看我儿子摔断了腿,也许这还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呢!”邻居们都觉得他灵魂不正常。

不久,匈奴大举入侵。按照朝廷的命令,凡是边塞附近的健壮青年必须全部应征入伍,保家卫国。塞翁的儿子由于摔断了腿,天然留在家里。几场大战下来,这些年轻的战士全部血染沙场,唯有塞翁的儿子由于跛脚,保全了性命。

这篇文章,从头至尾,只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作者没有把自己的特殊感悟揭示出来,而把它寓于故事之中——福,祸之所依,祸,福之所伏。写人记事不过是一种表现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揭示普遍哲理,表达作者对客观全球的特殊感悟(见解、认识)。这种写法,表达自身感悟含蓄委婉,又不拘泥于作者自身的认识,能够给读者更大的思索空间,让读者深入思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必须强调的是这类文章,揭示的感悟,虽然寓于某一特定的事件之中,但作者表达自身感悟,揭示人生哲理时,并非就事论事。一花一全球,一树一菩提。作者运用的是发散思索:由单一事件的得失成败,上升为对同类事件的思索,拓展资料得出的是同类事物的解决技巧和规律。同时,不要去揭示别人早已揭示过的人生哲理,人云亦云只能让读者“倒胃口”——揭示哲理要坚持“见别人所未见,知别人所未知”的制度,写自己的新发现、新看法,这样才能让读者耳目一新,获得新启迪。

二.常见深入了解形式

(一)以主题类型为深入了解。既然是感悟类主题,就直接以“悟”字为词根组词命题。如:《顿悟》、《感悟》、《省悟》等。还有的虽然没有“悟”字,却换成了“感悟”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来命题。如:《醒》、《反省》、《思索》。还有的,在以上两种形式前后,添加了“感悟”的对象,组合构成命题。如:《生活的感悟》、《挫折的思索》、《生活教会了我》、《爱的反思》、《感悟生活》、《顿悟昨天的蛛网》等等。

(二)以哲理主题为深入了解。一篇文章要揭示何哲理,就用这个哲理做深入了解。例如:《阳光总在风雨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生活的价格在于生活的宽度》、《做好自己》、《走自己的路》、《别为了赶路而忽视了路旁的风景》等等。

(三)以主要人物为深入了解。例如:《老人》、《吴老二》、《七叔》等。

(四)以中心事件为深入了解。例如:《考试》、《三气周瑜》、《中秋赶山》、《第一次跳巢》等等。

(五)以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为深入了解。例如:《塞翁失马》、《看场子老人》、《愚公移山》等等。

(六)以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牵涉的主要事物。例如:《看山老人和狗》、《农夫和蛇》、《狙击手与苹果的故事》等等。

最常见的命题,是前两种形式。

三、常见开篇形式

(一)以事件开篇,起笔就开始记述作者选取的经典故事

前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农夫和蛇》、《塞翁失马》,都是这种写法。值得注意的是,前面叙事,后边写感悟,整篇文章只写两个天然段,是学校作文和考场作文所不能接受的——只要一涉及到正规教育教学,作文至少要写三个天然段。

(二)强调某一件或几件小事给自己的特殊感受

先写事件,但不做具体叙述,要么概括记叙,要么采用“有一件小事”、“有一段特殊的经历”、“有几件小事”、“有几许生活画面”、“有两个特殊的瞬间”等不确定形式表达。接着抛开具体感悟,用一两个词语,强调这件或这几件事给自己的特殊感受,总领全文,天然引出下面要详细记述的具体事件。

例如:

1.和周总理面对面相处的时刻,合起来最多不过一个小时,但在这短短的六特别钟里,有三个精妙的瞬间,却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让我终生难忘。(事件——和周总理相处一个小时的“三个瞬间”,事件给作者的特殊感受是——精妙、深深地烙、难忘)

2.奶奶去世八年了。每当我想起当初自己那样对待奶奶,依旧如芒在背,如鲠在喉。(事件——我当初那样对奶奶;那些行为带给我的特殊感受——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3.六岁那年,由于家里困难,我偷了隔壁王奶奶一块钱。钱虽然不多,但自从那天起,我的背上,注定要终生背负一个永远无法缷去的十字架。(事件——我偷了隔壁王奶奶一块钱;特殊感受——背上永远缷不去的十字架。)

4.有些事,只要做过了,就会一辈子留在你的灵魂里。(事件——有些事;特殊感受——一辈子无法忘却)

(三)交代某种感悟生成的特定时刻、地点,或者特殊的缘由

在寻常情形下,人的思索表现出一种慵懒的惰性,只有在特定的时刻、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情景下,人的神经受到充分的刺激,才会突然活跃起来,生成平常从未感受过的感受,发现平常从未觉察到的规律,看到平常从未认识到的本质,产生连自身都难以领悟的“顿悟”和“灵感”。交代某种特殊感悟生成的时刻、地点或缘由,就可天然引出具体事件,接着借事说理,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例如:

1.我真正认识到生活的价格,已经三十二岁,地点是巴黎——一个不起眼的理发店。(交代特殊感悟生成的时刻和地点)

2.快乐就是用自己手中的鲜花换取别人的微笑。我明白这一点,是由于十年前跟随一位朋友去参加元旦聚会,一位陌生人给我要了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稀饭。(交代特殊感悟生成的时刻和缘故)

3.去年秋天,我应邀参加了一次市文化宫举办的书画展。书画大家的作品和他们通俗的讲解,第一次让我深深地懂得:艺术高度取决于艺术家灵魂所处的境界。(交代特殊感悟生成的时刻、地点和起因)

(四)站在人生、生活、事业、民族、人类的高度上,运用比喻,突出“感悟”中决定影响的重要性

任何一种感悟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制约影响,一个是结局。如:时刻就是金钱,制约影响是“时刻”,结局是“(获得或失去)金钱”,又如:虚心是生活提高的阶梯。制约影响是“虚心”,结局是“生活提高”。强调制约影响,就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感悟。其中制约影响,又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客观条件;二是主观认识;三是具体行为。

例如:

1.人生是一盘棋,缺少了思索,每个参赛选手都必输无疑。(站在“人生”的高度上设喻,强调“思索”的重要性,暗示作者要揭示的人生感悟——没有深入的“思索”,就没有美妙的人生。)

2.事业是一片广袤的原野,可行的目标是良种,辛勤耕耘是雨露,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阳光,离开了良种、雨露和阳光,再肥沃的土地也将一片荒芜。(站在“事业”的高度上设喻,强调制约影响——“可行的目标”、“辛勤耕耘”、“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暗示作者要揭示的人生感悟——只有确立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付出艰辛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事业才能飞黄腾达)

3.快乐是一条河,快乐的源头是冰山。没有爱的阳光普照,冰山就不会融化,快乐之水就会枯竭。(站在“快乐”的高度上设喻,强调制约影响——“爱”的重要性,暗示作者要揭示的人生感悟——只有无限地付出爱,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一个吝啬付出爱的人,结局只能是凄凉和痛苦。)

(五)运用比兴或类比手法,将感悟寓于中心事件之外的几种意象及其关系之中

“黄金不足赤”,能够蕴含“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不能求全责备”的人生感悟,“白璧有微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能蕴含同样的哲理。当作者想借助某个人的所做所为揭示某种人生感悟的时候,在文章的开头,就可以抛开这些具体的事,借助其他意象以及意象之间的关系,隐性、概括地表达这种感悟,作为文章的开头。

例如: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最后一句是作者要揭示的特殊人生感悟,可写,也可不写。不写,是运用类比法开头;写了,则运用的是比兴法开头。比兴法的比就是“类比”)

2.点错一位小数,相去正确十里;马虎一个符号,痛失深造机遇;错爱一个小人,亲近泪水一生。(要揭示的哲理是:有些看似非常小的错误,将决定性的影响全局,借助小数点、正确结局、符号、大学、小人、泪水这些意象以及意象之间的关系,将要揭示的哲理,隐形表达出来)

3.莲出淤泥不染;玉隐荒山不卑;月行阴云不晦。(作者借助核心事件要揭示的人生感悟是:对人生能够起决定影响影响的,不是恶劣的环境和缺失的客观条件,关键在于自身的心性。开头借助莲花、污泥、污染、白玉、荒山、卑微、明月、阴云、晦暗这些意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将要揭示的感悟隐藏起来,作为文章的开头。)

比兴手法,是先类比,最后一句把作者要揭示的感悟直接阐述出来。如果只做相似比较,不阐述具体感悟,则是类比写法。一般情况下,都有写三句。

四.主体部分的常见写法

(一)写好主体部分的前提

1.明确感悟的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学说认识层面——指出怎样认识客观全球才是正确的。人对客观全球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随着社会的提高,人的年龄增长和经验的增多,大众对各种事物、现象、难题不断进行分析归纳拓展资料,总会生成不同于前人、不同于他人的学说认识。这种学说认识,包括实物的本质、共性、差异、做事规律等,这是感悟的第一种表现形式。比如:人类是从猿人进化来的、恐龙灭绝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导致地质环境恶化造成的、资本主义的内涵就是人剥削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提高、高潮、衰败、消亡的经过;万事开头难;经常撒谎,必然失去别人的信任;做事马虎,结局必然失败等等。

二是社会操作层面——指出采用哪种态度和技巧去操作才是正确的。做一件事,有多种态度、多种技巧,指出哪种态度是正确的,哪种态度是错误的,哪种技巧是正确的,哪种技巧是错误的——对人的行为进行正确指导,这是感悟的第三种形式。例如:做事要聚精会神,不能三心二意;要用积极的心态来买对生活中的挫折;做人要虚心;做事要重视宏观规划,更要注重细节等等。

2.明确寓感悟于事,通过事件表现感悟的写作制度

一篇感悟类的写人叙事文章,要么先写事,接着把事件中蕴含的哲理揭示出来;要么单一叙事,让读者通过对事件的阅读和思索,感悟事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无论哪种写作形式,作者在叙事经过中,都要先将要揭示的人生感悟,寓于叙事之中,并通过一定的技法,让读者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这种隐含的哲理。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出现两种常见情况:一是前面叙述的事件和后面揭示的哲理之间,没有丝毫联系,让人感觉事理“两层皮”,生硬地捆绑在一起。二是前面叙述的事件和后面的揭示的道理,有一点联系,但联系不紧密,似是而非,牵强地捆绑在一起。这也是感悟类作品必须突破的难点。

(二)寓理于事的叙事技巧

1.罗列多种同类现象

事物的规律、共性,是从多种现象中归纳拓展资料出来的,天然罗列三种、三种以上同类现象,就将作者感悟之理寓于事件之中。

例如:

1、冰,充分加热化成了水;木,充分加热会发生燃烧;火药,充分加热会发生爆炸。(不同事物、相同条件、不同结局)

罗列三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出现不同的情形,天然就将“对事物进行充分加热,会改变物体的情形”这一规律寓于叙事之中。

2.甲发表了几篇文章,受到文学界的好评,他便认为自己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不再研究文学学说,也不再进行更多的创作操作,从此之后再没有杰出作品问世。乙搞水产养殖,每天深入专研各种养殖技术,获得了养殖大丰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被同行称为“鱼王”,他喜不自禁,自认为所有最先进的养殖经验和技巧自己已经悉数掌握,每天游走于酒肆舞场,不想,一种新型传染病袭来,他从未见过,束手无策,不到二十天就将十几年创下的基业付之东流。丙热衷于书法,精心习练七年后,一举获得全国最大的书法奖项“杏花村杯”青年组特等奖。捧得大奖以后,他觉得自己已臻书法艺术最高境界,每天到处游走讲学、现场演示、做评委,时刻没过两年,就被很多后起之秀远远抛在后边。(人物不同,从事的行业不同,前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接着都目空一切不思进取,最后都走向败局)

罗列这三个同类事件,就将“无论原来取得了怎样突出的成就,只要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必然导致最终失败”这一感悟蕴藏于叙事之中。

3.李婉的一生似乎注定写满悲剧色彩。年轻时读书,资质聪颖,一学就会,然而大学考试,由于一个符号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人到中年,开了一个花炮场,生意兴隆,由于随手丢了一个烟头,导致工厂爆炸,一次赔光了所有利润。年近花甲,在家照看小孙子,孩子得了感冒,他给孩子错服了一片蟑螂药,孙子命丧黄泉,他也郁郁而终。(人物相同、时刻不同、做事不同,做事不严谨不注重细节的行为方式相同,每次都出现巨大事故的结局相同)

罗列一个人做的三个同类件事,就将“做事不严谨、不注重细节,必然付出惨重代价”这一人生感悟寓于叙事之中。

注意事项这种写法必须选择同类事件,事件的总数必须确保3件,也可以略多一点,比如4件,但也不能太多,超过4件就会给人以啰嗦冗长的感受。

2.正反现象(事件)并列罗列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