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福建高考: 箭锋上的友谊
福建一考生
周瑜在军营帐篷里来回踱着步,一只飞蛾在案台上的火烛旁飞来飞去。帐篷里忽暗忽明,帐篷门口站岗的士兵叹了口气,他明白帐篷里的人一定正被何事所烦恼着,但同时他也明白像他这样的小人物又怎能替得了一个东吴大将着想?此时,帘幡被掀开了,周瑜从里面走了出来,一身的银甲在月亮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他的脸上没有表情,看上去像是在犹豫何,又好像是下定了决心。周瑜就这样站了很久,旁边的士兵也只好就这样陪他站着。一时刻,天地显得无限宽广,星星满布在黑色的夜空中,就好似一颗颗珍珠撒落在了黑色的绸缎上。周瑜开始回想起几天前的事来……
三天前,在军营里的军事会议上。“公瑾兄,我看曹贼此次来势凶猛,并筑起了城墙。目前敌多我少,敌强我弱。你看我们是否要……”孔明摇着鹅毛扇缓缓地说,可是他还没说完就被周瑜打断了。“等等!孔明兄,小弟我有一建议,不如我们二人将各自的计策写在手上,一起拿出来看看,不知意下怎样呀?”“好。”孔明笑着答应。一会儿两人都已准备好,周瑜心想打曹贼定要火攻,不知这孔明会不会……两人一起伸出了手掌。两只手上都写了一个“火”字。
“哈哈……”两人顿时畅快地大笑起来。此时周瑜心中很是高兴,他对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早有耳闻,然而能如此合他心意却出乎意料。火攻需要弓箭,而东吴的弓箭却远远不及所需。诸葛亮却放声道:“公瑾兄,弓箭的事你就别操心啦!”于是他们约定十日之后诸葛亮交十万支弓箭给周瑜。
第二天,孔明出发。运用计谋与对天文智慧的了解,他向曹操“借”了满满十条小船的箭。回到东吴时一个士兵的报告令他大吃一惊,草船上的箭并没有十万支,只有八万有余。诸葛亮摇着鹅羽扇陷入了深思。明日就要交箭了,周瑜视我为眼中钉、肉中刺,这可怎样是好。
东吴的大将听说孔明借箭不足,皆大喜,都到周瑜的帐中找他贺喜。可周瑜听后却为其中一个震,“怎样?他失败了?”周瑜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现实却摆在了他的面前,孔明失败了,明日就可将这个麻烦除去,然而孔明的确一个知己,倘若我俩共事一主该多好啊!唉……周瑜苦恼着……
月光依旧照着,周瑜望向远处的天空,似乎已有些鱼肚白。他深吸一口气回到帐内。
第二天的军机会上,吴、蜀双方气势特别紧张,张飞瞪着铜铃眼,赵云握着长枪,紧紧站在孔明身旁,看来他们已经做好拼死保护孔明的准备。“孔明兄,时限已到,交箭吧!”周瑜说。“拿箭!”一声令下,士兵们扛上了箭,孔明觉得不对,细细一点,十万支,不多也不少。“这……”孔明纳闷了。周瑜走上前来递给他一支箭,说道:“好!不愧是卧龙先生啊!”孔明盯着周瑜递过来的那支箭,愣住了……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切合题意的记叙文。作者大胆地“颠覆”了《三国演义’里面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众所周知,罗贯中笔下特别是在“草船借箭”中的周瑜一个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人物,而作者笔下的周瑜却一个顾全大局、重情重义、爱惜人才的英雄形象。然而,这样大胆的“颠覆”却一下子让人能够接受,由于,一是由于这种“颠覆”是建立在作者美妙的主观愿望——颂扬友谊的基础上,二是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手段对周瑜进行了成功的“再塑造”,如环境描写:开头“飞蛾”“飞来飞去”、“帐篷里忽暗忽明”以及“黑色的夜空中”布满星星等;侧面描写:开头写“士兵叹了口气”等;以及对周瑜神态(“他脸上没有表情,看上去像是在犹豫何,又好像是下定了决心”等)、心理(“此时周瑜心中很是高兴”等)、细节(“可周瑜听后却为其中一个震”、“他深吸了一口气回到帐内”等)和语言的直接描写,使周瑜这个人物形象生动饱满、跃然纸上。
另外,文章的故事务节曲折婉转、悬念迭生,在叙事经过中还能运用倒叙的手法,大大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亮点透析]
基础
等级
切合题意
题干明示“在创造思索课堂上”,表明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旨在鼓励创造,这篇文章小编将在写作构思上不可谓没有创造。
内容充实
故事的情节看似简单:诸葛亮未完成十万支箭的任务,周瑜顾大局、重友谊的角度出发“遮掩”了事实。但由于文章主题的需要,作者对主要人物展开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和刻画,内容相当充实、饱满。
提高
等级
形象丰满
文章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反传统”的人物形象——周瑜。在周瑜身上,作者不断变化描写技巧,从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的烘托,到语言、动作、神态甚至细节描写的直观呈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动感人。
构思新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文章在行文构思上成功运用悬念的写作手法:从一开头周瑜的“犹豫”,到读者对诸葛亮命运的悬揣,一直到文章的小编觉得处,真相方才大白,让人心头的石子落了地,推理想象确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