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庙堂之高:习近平的初心与使命
春节前夕,人民日报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了网络微视频《人民领袖》,该视频通过习近平的声音,深入探讨了他的初心与使命。视频的核心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居庙堂之高的同时,始终不忘江湖之远。
上世纪60年代末,当只有十几岁的习近平从北京前往陕西延安的梁家河小村,成为了一名农民。在这个艰苦的环境中,他目睹了乡亲们的困苦生活,心中燃起了强烈的愿望——希望能让乡亲们吃上饱饭。习近平曾坚决地表示:“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就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职业。”
在河北、福建、浙江与上海等地,他每任职一地,始终心系民生。他常常说,当县委书记时,要走遍所有的村庄;当市委书记时,要遍访每一个乡镇;作为省委书记,务必深入每个县市区。他深知,只有扎根人民,才能不忘初心,居庙堂之高的同时,也要把目光投向底层百姓的生活。
自2012年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妙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种对人民群众的关注体现在他的每一项决策中。他明确表示,人民最需要何,我们就要抓何。比如,在扶贫职业中,习近平会亲自了解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揭开锅盖看看他们的饮食情况,关心他们的居住条件。他承诺,到2020年要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
习近平曾对群众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和措施要看大家是否感到满意,若是哭泣则需反思与改进。他清楚地知道,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因此他坚决反对腐败,要求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绝不能放任自流。他被广大人民称为“腐败分子的克星,全国人民的福星”,这不仅是对他职业的认可,更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于廉洁政府的期待。
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时常提到,历史是人民书写的,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人民。只有深入扎根于人民,紧密依靠人民,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与力量,无惧风雨,勇往直前。
作为一名经验丰盛的领导者,习近平从人民中走来,始终牵挂人民的生活与福祉。他深知作为民族领导者,居庙堂之高并不意味着高高在上,而是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回应人民的期盼和需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带领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居庙堂之高”不仅是习近平个人职责感的体现,更是他对整个社会、对人民的承诺。只有当领导阶层与普通百姓紧密相连,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繁盛与提高。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中国将继续迈向更加美妙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