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灭鲁国什么典故啊 管仲搞垮了鲁国和楚国

一、管仲灭鲁国何典故?

“齐纨鲁缟”这个典故是最早的贸易战,管仲巧用无形的手击垮鲁国经济。

公元前684年春正月,齐桓公讨伐鲁庄公。鲁国由曹刿出战,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与齐师展开阵脚。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指挥下,“一鼓作气”,出其不意地将齐国军队击溃,由此,鲁国成为齐桓公称霸道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接壤。彼时的齐国刚由公子小白即位不久,是为齐桓公。齐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牙,励精图治,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随着不断的改革深化、强大的齐国开始展现出春秋霸主的苗头。

然而齐国在称霸的道路上也非风平浪静,邻国鲁国就是第一个难打倒的对手。当时鲁国提高较快,实力不容小觑,齐桓公担心来自邻国的威胁以及为成霸业不得不未雨绸缪,就向身边的管仲问计。

当时齐国和鲁国各自都生产丝绸,齐国生产的叫做齐纨,鲁国生产出来的则叫做鲁缟,这两种丝绸在当时都是闻名遐迩的商品,各国贵族们也都喜欢穿。

为削弱鲁国实力,管仲给出的办法非常简单:他下令齐国上下把以前用齐纨为面料制作的衣服都收起来,不再穿了,只穿用鲁国布料制作的衣服。如此一道怪异的政令,让不明因此的鲁国看到了巨大商机,鲁国商贾们开始大量收购鲁缟,鲁国百姓也有很多人放弃种粮,积极加入纺织行业中。结局,这一年,鲁国粮食产量锐减。

一年后,管仲再出奇招,命令齐国百姓不得再向鲁国购买布料制作衣服,接着又大幅度抬高粮价。这下鲁国慌了,先前许多人囤积的鲁缟布料开始滞销,而国内粮食又陷入短缺的困境,只得拿出大量钱款向齐国高价购粮。经过如此一番折腾,鲁国经济近乎崩溃,从此再也不是齐国的对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纨鲁缟”的典故。齐相管仲要求全国官员、百姓的衣服由穿齐国的纨布改为穿鲁国的缟布,导致缟布涨价;同时禁止齐国百姓织缟布,却对鲁国开放,表面上鲁国大挣齐国的缟布钱,鲁国上下因此形成了全民织缟而放弃农业生产的跟风行动。

一年后,齐国拒绝再用鲁国的缟布,而这时鲁国陷入粮食短缺,民以食为天,为了生计鲁国不得不高价向齐国购粮,由此经济被拖垮,导致国力也衰退了,最终被迫签订了屈从齐国的条约。

二、子路救鲁国奴隶典故?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三、孔子任鲁国司寇的典故?

春秋末期,鲁定公知道孔子才能盖世,影响很大,想拜他为司寇,就准备与卿大夫们商量此事。这一天,鲁定公遇到左丘明,就问道:“我想与卿大夫们商议商议,可不可以让孔子担任司寇之职,让他来管理鲁国的朝政呀!”

左丘明对他说道:“国君呀,无论兄弟们要好好想一想!孔子如果当了司寇,掌握民族政权,那些卿大夫就会失去权柄。既然这样,无论兄弟们与这些人商量能有何结局呢!他们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一定会添油加醋地说孔子的坏话,为他出任司寇设置障碍。

“我听说,在周朝有个人,特别羡慕别人的裘皮服装,准备自己也做一件。他听人说,狐狸皮做的裘皮服装最为珍贵,脑子里就转开了念头:山上的狐狸非常多,何故不上山去与它们商量一下呢?

“这样一想,他不禁高兴起来,往山上走去。刚上了山,他就遇到一群狐狸。这个人对狐狸们说道:‘亲爱的狐狸们,我想做一件价格千金的狐皮衣,因此来找你们商量一下,请你们把身上的皮剥下来送给我吧!’

“狐狸们见到此人要剥它们的皮,心中非常害怕,纷纷逃窜。一转眼就在高山深谷中消失了。这个人还觉得狐狸过于无礼,居然不给自己一点儿面子,心中特别生气。

“过了些日子,这人想祭祀祖宗,可是没有羊肉。他忽然想起,山脚下常有一大群羊在那儿吃草。于是,他便又高兴起来,来到山脚下,对众羊说道:‘亲爱的羊,我准备祭祀祖宗,尽一尽自己的孝心,却缺少羊肉。你们能不能急人所难,向我贡献一点儿羊肉呢?’众羊听了,吓得‘咩咩’地叫个不停,纷纷逃往密林之中。

“这样一来,这个周朝人十年也没有做成一件裘皮大衣,五年也没有完成一次祭祀典礼。这是何故呢?只不过是由于他找错了商议的对象。无论兄弟们想重用孔子,却要与那些即将失去权力的大臣商议,这与向狐狸要皮、向羊要肉有何区别!”

鲁定公听了左丘明的话,才恍然大悟,说道:“你说得太对了!我现在想清楚了,就拜孔子为司寇,不和那些卿大夫商量了!”没过多久,鲁定公真的封孔子为司寇,让他行宰相之权。

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国势越来越强,威震天下诸侯,连强大的齐国都有些害怕。

后来,大众将“与狐谋皮”改为“与虎谋皮”。这个成语就流传开了。

四、鲁国种桑灭国的典故?

春秋时鲁国种桑而致灭国

春秋战国时齐桓公要称霸,但鲁国梁国提高迅速,对霸主齐国构成威胁。齐桓公问管仲:“有何办法搞定这两个民族?”他想打仗又怕破了邻国,伤了自己,还会丢掉与另外大国之间的缓冲地带。管仲知道齐王的心思,说:“鲁梁的老百姓擅长织丝。请无论兄弟们和贵族们带头穿缟(是一种细白的生绢,生产地主要集中在鲁国曲阜,“鲁缟”之名由此而来)的衣物,号召齐国内的有钱的人家都去穿进口的缟衣。而且要限制国内工业不准生产。于是鲁梁地主肯定放弃农事,让农户产丝做缟衣。”

齐桓公按计行事,一时刻全国流行穿缟衣,在齐国缟的价格大涨。民族可以介入采购。于是,鲁缟供不应求,价格猛增。鲁国百姓见织缟有利可图,便主动放弃了农事,一窝蜂的织起缟来。  

管仲向鲁梁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缟一千匹,我给你们三百斤黃金;贩来万匹,给金三千斤黃金。”一下就吸引了鲁、梁二国的商人都把缟运到齐国卖高价获取利润。鲁、梁两国财政收入大涨,仅从商人处收税就能满足国库开支。两国国君心里暗喜,纷纷鼓励国民产缟。一时刻两国贵族生活富足无比。这样一来,更给鲁国的织缟热诚热加了催化剂。鲁国百姓见钱眼开,鲁庄公也贪图赋税,放任全国全力织缟,不再种粮食。于是,鲁国上下呈现出一片“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的纺织狂潮。如此一来,鲁国原本肥沃的田地都荒芜了。

13个月后,管仲派人到鲁梁国考察。发现鲁梁国非常制缟业繁盛。大批大批的车辆在不断运输出口到齐国的缟。管仲说:“可以收网干掉这两个民族了!”齐桓公大喜,忙问怎样做。管仲说:“我们贵族改穿帛衣(另外一种工艺的丝织品),全国不得穿缟,封闭商道海关,严禁与鲁梁国通商!”齐桓公答应照办。

10个月后管仲派人调查,鲁、梁两国农业已衰败,织缟又卖不掉,赋税绝收,两国老百姓陷入失业后的贫困中,并普遍缺粮。两国君只好令百姓返农。但为时已晚,粮食不能在几许月内就恢复生产,饥饿的人民把种子也吃掉了,陷入恶性循环。于是,鲁、梁谷价暴涨,鲁、梁的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走私),而齐国的粮价每石才十钱。

24个月后,鲁、梁国的百姓纷纷逃荒往齐国,十室六空。民间产业也被齐国商人垄断。3年后,鲁、梁国成为齐国的军事附庸和经济殖民地,被迫屈服于了齐国。

五、孔子在鲁国担任过哪些职位?历史上鲁国任职经过详解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想法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想法和学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生平事迹广为人知,他的职业生涯中有一段重要的时刻是在鲁国度过的。在鲁国,孔子曾经担任过几许不同的职位。下面内容是孔子在鲁国的任职经历:

1. 仕鲁国官职

孔子在鲁国开始他的政治生涯。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孔子最早担任的职位是鲁国司寇(法官),负责处理司法事务。后来,他又被任命为鲁国宰相(宰),担任民族的最高行政职务,负责管理民族事务。通过这些职位,孔子在鲁国的政治地位日益提升。

2. 教育家和学者身份

除了担任政府职务外,孔子还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和学者。他开办了私学,招收学生,并传授他的想法和学说。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质,强调道德价格观的重要性。他的学生中有很多后来成为重要的政治家和想法家。

3. 孔子与鲁国君主的关系

孔子与鲁国君主之间有着复杂而亲密的关系。虽然他曾经被任命为鲁国宰相,然而由于政治上的不和以及君主对他的态度转变,孔子离开了鲁国。虽然如此,君主们对孔子的想法和学说持续感兴趣,并保留对他的尊重。

4. 鲁国失去实际掌握权

后来,鲁国的政权发生了变化,实际的掌握权逐渐失去。孔子虽然没有实际行使政治权力,但他的想法和学说仍然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怎样样?经过上面的分析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鲁国的职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既是一位政治家,又是一位教育家和学者。他的想法和学说经过了长期的提高和演变,成为了儒家学派的基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感谢无论兄弟们的阅读,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小编将能够增加无论兄弟们对孔子在鲁国职位的了解,并为无论兄弟们的进修和研究带来一些帮助。

六、鲁国名宗相关历史人物?

曹刿,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菏泽)人,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著名的军事学说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孔子,子姓,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想法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其想法对中国和全球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全球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姜姓,名明,鲁国都君庄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想法家、散文家、军事家。鲁国太史丘成之子。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推行儒家想法,反映人民的利益要求。孔子、司马迁尊为“君子”。

七、莱芜在历史是齐国还是鲁国?

历史上莱芜大部分区域在鲁国境内!以莱芜北部山区齐长城为界!

莱芜市,隶属济南市,莱芜古称“嬴、牟”,别名钢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在这里发生过“长勺之战”,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发动了“莱芜战役”。

八、灵隐寺历史典故?

无论兄弟们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其中一个。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其中一个。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除了这些之后,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一个,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九、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许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

十、蓬莱历史典故?

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仙岛屿,被认为是仙境之地,是神仙们的居所。其典故如下:

蓬莱三仙。相传,唐朝时期,有三位来自蓬莱岛的神仙,分别是李彦、李俨和李厚,他们身穿白衣,手持仙剑,行走于人间,为百姓解决疑难难题,治病救人,被大众称为“蓬莱三仙”。

蓬莱仙境传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何,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何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