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司登老板高德康的创业故事与成功之路

波司登老板高德康的创业故事与成功之路

从一个小作坊起步,到如今拥有几十个工厂,波司登的创始人高德康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挑战。他骑着一辆自行车,走过千万里路,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人生。羽绒服不仅让他邂逅了爱情,也成就了他伟大的事业。这篇文章小编将带无论兄弟们深入了解波司登老板高德康的致富故事,以及他是怎样一步步创建出这一知名品牌的。

一、小作坊的起步

高德康于1952年出生在江苏常熟,一个家境贫寒的家庭。虽家境辛苦,但从小他便立志要经商致富,改变家庭的生活困境。家族三代都是与服装打交道的职业,使得高德康天然而然被引导向这条道路。

1975年,高德康走出家乡,来到上海石库门进修缝纫技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报道,从此了解到羽绒服的概念。1976年,他学成归乡,组织了十几许农民成立了一个小缝纫组,自己担任组长,掀起了创业的序幕。

起初的创业资金微薄,只有八台缝纫机和一辆自行车。当时他与合伙人接下了一些订单,但由于资金不足,他只能每天去上海的工厂提材料,完成后再送回去。因交通不便,从常熟到上海的200多公里路非常辛苦。为了节省成本,高德康选择了骑自行车,在风雨和寒暑中奔波,甚至有时候由于运输材料路途的困难而出现爆胎和车轮变形的情况。虽然条件艰苦,看到团队逐渐有了收入,他依然坚守信仰。

二、羽绒服的开端

1980年,正式成立了山泾村服装厂。此时高德康的生意逐渐扩大,同时也在努力吸引更多的客户。在这几年的奋斗中,积蓄逐渐累积,他能够把自行车换成摩托车。1983年,一位16岁的小姑娘出现在工厂里,成为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更是后来与他共度一生的伴侣。

1984年,高德康把小工厂的业务从代加工转向了品牌生产,他敏锐察觉到了羽绒服市场的巨大潜力。彼时,随着北上广城市的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大众对高价皮衣的追逐愈演愈烈。但高德康却认为在广大的农村,羽绒服的需求巨大,并坚持布局这一领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断钻研羽绒服的材料与生产工艺,最终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制作技术。

通过技术实力的提升,高德康与上海天工服装厂达成合作,以每年15万元的品牌使用费为其加工羽绒服,逐渐奠定了波司登在羽绒行业的基础。

三、波司登的崛起

1992年,高德康成立了江苏康博集团,正式注册了“波司登”这一品牌。此时,服装市场正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形,高德康除了专心研发产品外,还投入了大量时刻进行品牌宣传,打下波司登未来提高的坚实基础。很快,波司登便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走出了国门,打入俄罗斯市场,成功改变了消费者对中国羽绒服的认知。

然而,创业并非风平浪静。1994年,波司登面临着库存积压的难题,预计投向东北市场的23万件羽绒服,只售出了8万件,且公司已背负800万的银行贷款,面临生死存亡的困境。高德康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深入市场调查,找出难题根源,觉悟到羽绒服在面料和设计上的不足。为了挽救企业,他决定进行反季清仓促销活动,并成功推出了流行的波司登羽绒新款式,销量实现了近八倍的增长。

通过不断的革新与坚持,高德康带领波司登走出困境,成为了羽绒服行业的领导者。在1995年,波司登在央视打出了第一次广告,这一举措令品牌的知名度瞬间提升。

高德康在品牌营造上也颇具创意,其广告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还率先在北京机场和黄浦江畔推出广告,这使得波司登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四、波司登的品牌力量

如今的波司登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羽绒服品牌,产品远销海外,在国内市场更是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高德康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坚持,身价已达百亿,成功跻身中国福布斯排行榜。

回顾高德康的创业历程,他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段传奇。从最初的八台缝纫机,到如今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波司登的成功离不开高德康那敏锐的商业嗅觉与持之以恒的奋斗灵魂。他在羽绒服行业的坚持与创造,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提高。

高德康曾表示,“波司登这个品牌,凝聚了我毕生的心血与力量。”正是这种初心和对质量的坚守,让他能够在充满挑战的创业路上不断前行。

拓展资料来看,波司登老板高德康的成功故事,不仅仅一个商业传奇,更是对所有创业者的激励。故事背后的信仰与坚持,是每一个有愿望的人的宝贵财富。他在逆境中不断进修与成长的经历,正是当今不少年轻人所需的奋斗灵魂。

如果你也被高德康的故事所打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也请关注我的文章,点个赞,转发鼓励我,我将更加努力为大家呈现更优质的内容!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