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俗语(鲁钟鸣:母亲的俗语)

母爱的俗语

母亲虽然离开我们37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
母亲是一位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农村妇女,虽没有文化,但她十分明事理,总是替别人着想,而且语言十分丰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能将许多为人处世道理用俗语阐释得恰到好处,而且使我终生难忘。
小时候,为培养我们生活节俭、学习上进的优良品质,母亲常常告诫我们:“要和人家赛种田,不要和人家比过年。”因此,在我们家里,总是老大穿小的衣服老二穿,老二穿小的衣服老三穿。最终,穿烂了的衣服,还被利用作鞋帮和鞋底。为了给全家五口人做鞋,母亲不知熬了多少夜。每当我们劝她早点休息,母亲总是说:“只有病死的人,没有累死的人。”
父亲年轻时就患上风湿病,一切重活、累活都落到了母亲的肩上,母亲除了自己带头辛勤劳作,在安排事情上总是井井有条。她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在那个物质十分匮乏的时代,全家的基本口粮是按工分供应的,由于我家劳力少,工分低,所以每月在生产队分得的口粮就很少。为了弥补口粮的不足,一有空余时间,母亲总是在自留地里忙碌着,下午收工后,母亲总是雷打不动去自己的自留地劳作,只到天黑才回家烧饭。
由于母亲会打理自留地,所以我家自留地的菜总比别人种的好,小菜的品种也比别人多,我们家种的白菜总是七八斤一个,而且又脆又嫩,还有我们家种的冬瓜个大皮薄,四五十斤一个,一个冬瓜要吃十多天,为了避免我们讨厌吃冬瓜,母亲总是变花样烧制各种品种的冬瓜,有红烧冬瓜、有蘑菇烧冬瓜、有腊肉烧冬瓜、有清蒸冬瓜、有冬瓜鱼汤。我最喜欢吃红烧冬瓜。母亲先用温火炒熟芝麻,然后放进香油,接着就把切成大丁状的冬瓜放进锅里爆炒,大约五分熟后,便放进自家烹制的豆瓣酱,然后加上少量水,用文火慢慢煮熟,每次吃在嘴里,满口的芝麻香,很是下饭。母亲常说:“东边不亮西边亮,萝卜白菜也是粮”。在母亲的精心安排下,我家以菜代粮,蔬菜花样也不断翻新,全家避免因缺少粮食带来的饿肚之苦。
在我们村,姓鲁是大姓,但同姓很不团结,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闹意见。为了维护姓鲁大姓这个大家庭的团结,避免和同姓间闹矛盾,母亲经常给我们打“预防针”:“妯娌不和外人欺,兄弟不和叫花欺。”有些小事,母亲总是宁愿自己吃亏,也不去抱怨。三婶家里的小羊羔经常跑进我家自留地里去吃菜,母亲连续三次把羊羔送到三婶家,并且没有说一句带刺的话,最后弄得三婶很不好意思。日常生活中遇到很多矛盾,母亲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直与左右邻居和睦相处。
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村,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嫁姑娘都要收彩礼,否则没有面子,少则八百,多则两三千。大姐出嫁时,母亲没有要一分钱的彩礼,她知道姐夫家里十分困难,拿不出那些彩礼钱。大姐出嫁临走时,母亲紧紧牵着大姐的手,含着泪送上大姐一句话:“女儿本是菜籽命,自己的前程自己奔。”大姐没有忘记母亲的话,成家后,夫妻俩勤扒苦做,小日子一直过得很好,现在夫妻双双顺利退休了。
初中毕业那年,父亲和二姐都先后住进了医院,家里十分困难。开学时,家里一贫如洗,拿不出上学的学费,为此,我放弃了上学的念头,而母亲坚持让我上高中,没有学费,她翻山越岭到亲戚邻居家里去借,借了东家借西家,好不容易凑齐了学费。她说 “有劲没文化,如牛井里架。现在墨水喝得少,往后生活咋过好。”后来,我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带病坚持学习,顺利考取了大学,成为山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山里娃。邻居大妈大婶夸我母亲有眼光,母亲笑着说:“我有什么眼光,在这个世界上,哪个母亲不疼儿,可怜天下父母心。”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鲁钟鸣,湖北作家协会会员,《经理日报》特约记者,随州作家协会副主席。《编钟》杂志及《名城随州》编委。先后在《市场报》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导报》、《检察日报》丶《杂文报》丶《世纪行》《湖北日报》丶《政策》杂志丶《星星》丶《随州日报》发表文章300余篇。出版散文丶杂文集《感悟》丶巜沧海观澜》丶《永远的记忆》丶《涢水听涛》4部。

本期组稿:之莺   灵儿   审核:熊欣
《神农文艺》为随县作家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将致力于搭建文学平台,弘扬神农文化,追求文学品质,展示随县魅力,打造精神高地。我们竭诚欢迎您的来稿!
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等各种文体皆可,尤其欢迎短小精悍、文风清新、文意隽永之作。倡导原创,严禁抄袭。 
请作者注明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箱和电话号码,以便通联之用。并请附作者简介及生活照一张。
投稿邮箱:shennongwenyi@163.com
扫描关注
敬请赐稿

关注神农文艺
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母爱的俗语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