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下之配也。道往者其人莫来,道来者其人莫往。道之所设,身之化也。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失大之度,虽满必涸;上下不和,虽安必危。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形。大之道也,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生栋覆屋,怨怒不及。弱子下瓦,慈母操箠。天道之极,远者自亲。人事之起,近亲造怨。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大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乌鸟之狡,虽善不亲;不重之结,虽固必解。道之用也,贵其重也。毋与不可,毋强不能,毋告不知。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见与之交,几于不亲;见哀之役,几于不结;见施之德,几于不报。四方所归,心行者也。
——管仲,形势,管子
传统的价值在于内涵而不在于形式,时空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让后人的理解和借鉴常常陷入具体字句,乃至单个文字的辨析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实质内容。
譬如比喻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理解,然而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让比喻的喻体脱离了常识的范畴,如果我们再拘泥于喻体的解读而忽略了对主体的认识,甚至陷于破解所谓的文字密码而不能自拔,注定会成为食古不化的“书架子”或摆地摊、开道场的“国学神棍”,而将传统文本转化为或玄幻或亮眼的当代“爆品”和“提款机”,周易就是这样被他们废掉的。
对于管子所言的道,我们理解成客观规律或事物运行的根本规则就好,不用刻意追求逐字逐句地解释,这样反而有可能失去对其核心内涵的把握。对管子所言天的理解可以更加宽泛,基于我们的真实信仰来系统分析也许更合乎他的本意,将天视为我们最应该敬畏的事物或概念也未尝不可。
管子所谓“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说得多好啊!
- 2024年02月08日
-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