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点上我们从国家到社会各阶层的观念是统一的,但是怎样实现中国的城市化,可能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不论当下争论怎样,目前从上到下实际上运行的就是一种“孤岛城市化”程序,就是将农村人口大量迁到地市县中心城市的摊一个大饼式的城市化,所以,城市规划中“百万人口城市”、“两百万人口城市”成为许多地级城市城市化的目标,“五十万人口城市”则成为众多县级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目标。
虽然我们的话语中不断出现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等话语,但现实中的“孤岛城市化”的大潮中,这些口号带来的仿佛多仅是一些个别地区的典型样本,目前面临的现状是乡村空虚化现状触目心惊,作为一位对故土深深热爱的历史地理的研究者,比对古今中外,令人忧虑万分。
现代农村乡村的最大问题人口的空虚化。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发展,基本的人口规模基数是一个前提,没有人的地方是难以谈到发展的。当下当然更是需要一批有知识文化的年轻人扎根乡村。但是现状是乡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乡村空虚化已经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大量乡村年轻居民涌入县级以上的城市,农村常往人口极少,留下的往往只是妇女、老人、小孩,人们戏称称“386199”部队,而且现代年轻的妇女“村姑”已经全部进城了,38部队已经不全了。现状是大量乡村干部的家往往都往在县城,县级干部的家往往安在地级市,乡镇年轻而有知识人才仅仅是在乡镇政府和中小学中才能看到一点身影,而且还多是“周末候鸟式”的。现代农村唯一的烟火味道只是在春节的这十多天的时间内,空虚的乡村一时间人烟繁盛,“岁末候鸟式”的人口迁移返乡,成了一年一度的中国式集体赶集,时时在折射出现代中国城乡差异带来的深刻社会问题。
田园中的景象
中国人传统的乡村理想境界本应该是一幅田园山水景观,那是青山绿水下耕读有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燃料换代没有实现、城市化没有展开的背景下,农村常住人口密集,农村是彻底田园化了,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山林没有了,这种有耕读而无青山的风景当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田园风景。但现在乡村常住人口稀少的背景下,而燃料已经实现从生物向非生物燃料换代,农村森林复茂,荆棘灌丛丛生,田土荒废,野猪横行,眼前呈现一片粗野而荒残的青山,仿佛穿越到明末清初的乱后的巴蜀生态环境之荒凉之景象,这种有野山而少耕读的风景自然也不是我们理想中的田园风景!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一看中国大中城市建筑和公共设施,感觉像是欧洲(其实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的城市建筑和公交设施已经超越欧洲了),一看中国的一些农村,感觉是在非洲,主要是从城市基础建设来看。应该看到,近十年来中国乡村的基础建设已经有较大改善,特别是乡村公路和农村小学的改善明显,但是由于受整体乡村空虚化的影响,在没有人气的背景下,这些乡村公路成了一条条败叶遍地的鬼路,而农村中小学只是徒有其华丽的建筑外表,师生的数量质量往往与这些建筑并不相匹配。而乡镇的其它整体风貌建筑更是从外形到内在与县城、市级城市在品质上相去甚远,大多数乡村地区民居建筑残旧,建筑、街道细部陈旧零乱,垃圾遍地,即使在新农村地区的建筑,多是在老旧房上涂涮上墙面色彩和划出穿逗式线条,自然挡不住房间内里的脏乱差穷。
空寂的乡镇
在这样背景下,指望乡村产业有较大发展是不可能的。
在改革开放初初期,我们国家实行梯度理论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然后才实行西部大开发,在公平与效益之间先选择了效益。但目前中西部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完全消失,南北地区的差异又显现出现。如果现在国家的战略中城市化过程是因为经济能力的有限而同时考虑效益和公平而实行“孤岛城市化”,将农村大量人口全集中到县级城市以上,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路径会有怎样的结果呢?也就是说会不会有一些后遗症呢?
“孤岛城市化”对城市看起来也不尽是一种福音,如果说乡村候鸟式的迁移带来的社会成本巨大,如果城市的饼子摊得越来越大,城市交通和环境问题就会更突出,城市就会越来越堵塞,大量城市人就会加更成了朝朝暮暮式的候鸟,一个打工族每天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对每个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人生浪费。人生苦短,人们除去一半的时间在睡梦中,醒着的时间五分之一在路上,这不仅对个人来说是极不合算,众多的个人距离时间成本汇在一起也会算在国家的整体成本上的。
也许,人们会说等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反哺乡村的,大量城市人口回流乡村,形成一场新式的上山下乡运动,但这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会有多大的力度呢?人们也期望着农村土地流转后乡村的重新繁荣,但是农村土地的流转是一个基本土地制度的问题,国家有多大可能完全松绑不可知。同时,即使农村土地可以流转了,在这样的乡村基础建设背景下,又有多少人会自发地在市场流下去流转后经营成功呢?
可能要说的是,到了许多年后,一个任何种形式的城市向乡村的人口大规模回流运动,又会带来城市的基础建设的多大浪费是难以说清的,难倒到时中国的大中城市又来一个声势浩大的啃大饼边的撤城运动,或留下一大片城边鬼城。所以,在我们看来,我们的“孤岛城市化”运动应该马上叫停,而在适合人居的地区实行“就地城市化”。
我们田园风景
“就地城市化”其实不过是一些国家城市化过程的现实路径,就是让大量农村人口就地实现城市化,使乡村的基础建设与大中城市之间只有规模差异而无品质差异。其实,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我看来并不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而是国家基础建设投入的目标口径问题,目前各类国家资本投入都按层级从省到市、县、乡镇的范式,在中国特殊的政治背景下,上层层级往往更有享受资源分配的优势权,往往国家投入到乡镇往往就相当可怜了。所以,建议国家的城乡基础建设经费按乡镇的户籍人口数按比例直接投入。当乡村的基础建设与城市在品质上一致的背景下,土地自由流转的活力才会真正显现出来,乡镇产业发展才真正会有活力。当然,也正是乡村的城市基础建设与大中城市品质一致的背景下,乡镇的许多人才会更想留在乡镇,而城市中的一大部分人口也会从内心想在乡村安居乐业。
试想,如果乡村的城市基础建设与城市一样的背景下,部分人们居乡村,青山绿水而居洋屋,面山朝水而趁流量,来去如飞而品山野,但同时,部分人们居大中城市,绿色满园而无拥堵,人气旺旺而无噪音,河流纵横而无污水,这不正是我们要的城市化吗?
我们期待着!
- 2024年02月08日
-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