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的语文课本将《庄子》两则中的《惠子相梁》换了《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节选自《逍遥游》,是此长文的开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就这么一小段文字,它能表达什么意思呢?教材干脆直接回避:只讲奇异的想象,不讲文章的意义。广大师生难免困惑:究竟要讲个啥?
有人如此概括:
第一层:鲲化为鹏——形体硕大,气象恢宏
第二层:大鹏迁徙——乘风而起,气势壮美
第三层:仰观苍天——拟想大鹏,想象奇妙
最后得出结论:渴望自由。
我以为这个概括不够准确,这个结论更是不可思议。尤其是该如何理解一二层与第三层的关系呢?感觉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哟。
第一二层的确都在铺陈鲲鹏的大,从体型、从背长、从翼展、从飞行的距离、高度以及影响范围等多个角度来予以展现。但其中有两句话“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不应被忽略。“海运”即海水运动,它是鹏徙于南冥的重要条件,从“则”字就可以看出来。“去”是离开之意,“以”是凭借,说明“六月息”也是鹏起飞的依凭。“海运”“六月息”,归根结底,鹏之迁徙离不开风的作用。
又如何理解“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字面意思并不晦涩,关键是它为何出现于此?与前后文是什么关系?无论是硕大无大鲲鹏,还是极其微小的野马、尘埃,离不开风的支持,这是它们的关联处。留心这一点则有可能破解此文之奥妙。
重要的还有第三层:“天之苍苍”一句,字面意思:湛蓝的天空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是不是有可能因为它极其高远而我们的目力不逮呢?显然作者是赞同后一种揣测否定前一种可能的。将它与前文联系起来,则可以融会贯通了:我们会因距离的遥远无法准确地判断天空的颜色,会不会因物体的硕大或微小而忽略它们之间的关联呢?当然是有可能的。人出现这种误断,鹏会不会呢?会。因为人仰视天空与大鹏在九万里的高空俯看地上是一样、一样的。
由此说明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已知是有限的,未知是无限的。这才是本文想要表达的。至于什么“鲲鹏之志”“扶摇而上”“青云之志”“自由自在”皆是人们断章取义的结果。
联系《逍遥游》全文,则能更加明了:即使像列子那样驾风行走,也是有所凭借的。即使你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等宇宙万物的规律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也还是要有所依赖。所以要实现庄子的绝对自由,唯有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已经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自由,而是精神上的追求。
- 2024年02月14日
-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