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光路图及原理?
光学显微镜成像原理和光路图:
光学显微镜是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要经过凸透镜的两次成像。第一次先经过物镜(凸透镜1)成像,这时候的物体应该在物镜(凸透镜1)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成的应该是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而后以第一次成的物像作为“物体”,经过目镜的第二次成像。由于我们观察的时候是在目镜的另外一侧,根据光学原理,第二次成的像应该是一个虚像,这样像和物才在同一侧。因此第一次成的像应该在目镜(凸透镜2)的一倍焦距以内,这样经过第二次成像,第二次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正立的虚像。如果相对实物说的话,应该是倒立的放大的虚像。
显微镜的物镜是?
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目镜:相当于普通的放大镜,该实像又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目镜、物镜、载物台和反光镜组成。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焦距不同。物镜的凸透镜焦距小于目镜的凸透镜的焦距。
经显微镜到人眼的物体都成倒立放大的虚像。反光镜用来反射,照亮被观察的物体。反光镜一般有两个反射面:一个是平面镜,在光线较强时使用;一个是凹面镜,在光线较弱时使用,可会聚光线。
显微镜成像原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是利用凸透镜的放大成像原理,将人眼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到人眼能分辨的尺寸。显微镜要经过凸透镜两次成像,第一次物体介于物镜的一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实像位于目镜焦点或者焦点之内,被再次放大,形成了倒立放大的虚像。
最早的显微镜是在十六世纪末,由荷兰的亚斯·詹森所首创。显微镜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物之一,它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显微镜目镜和物镜的成像原理
显微镜目镜和物镜的成像原理是利用光的折射的原理成像,光学显微镜和望远镜(包括一部分天文望远镜)都是利用光的折射和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制成的。放大镜和显微镜是用于观测放置在观测人员近处应予放大的物体的凸透镜。
显微镜的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所以放在载物台上的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投影仪;显微镜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位于目镜的焦点之内,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显微镜的作用 显微镜成像原理
显微镜的作用是通过放大物体的具体形态,来研究物体的构造和具体的内部特征。一般应用于生物、医药、微观粒子等观测。
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持镜时须右手握臂、左手托座,不可单手提取,以免零件脱落或受到碰撞。要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光学和照明部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切忌口吹、手抹或用布擦,机械部分用布擦拭。放置载玻片标本时要对准通光孔中央,且不能反放,以免压坏载玻片或碰坏物镜。要养成两眼同时睁开观察的习惯,以左眼观察视野,右眼用以绘图。使用完毕后,要将各部件复原,才能放回镜箱内。
光学显微镜成像原理
显微镜是利用凸透镜的放大成像原理,将人眼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到人眼能分辨的尺寸,其主要是增大近处微小物体对眼睛的张角(视角大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用角放大率M表示它们的放大本领。因同一件物体对眼睛的张角与物体离眼睛的距离有关,所以一般规定像离眼睛距离为25厘米(明视距离)处的放大率为仪器的放大率。显微镜观察物体时通常视角甚小,因此视角之比可用其正切之比代替。
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什么
普通的光学显微镜是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要经过凸透镜的两次成像。第一次先经过物镜凸透镜成像,这时候的物体应该在物镜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成的应该是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而后以第一次成的物像作为物体,经过目镜的第二次成像。由于观察的时候是在目镜的另外一侧,根据光学原理,第二次成的像应该是一个虚像,这样像和物才在同一侧。因此第一次成的像应该在目镜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这样经过第二次成像,第二次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正立的虚像。相对实物说的话,应该是倒立的放大的虚像。
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用两句话概括,,
- 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用两句话概括,,求解求解
- 物镜成像,目镜再放大这个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