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什么意思?
出自《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原诗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辽阔无边的大海上,一轮皎洁的明月徐徐升起;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该和“我”一样同时望月怀远吧?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一对有怀远之情的人天各一方,这通宵的月色不觉让他们共同思念起远方的友人,以至于感到长夜漫漫,辗转反侧,久不能寐。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漫漫长夜,孤身难眠。
清风朗月,最易牵动情思。于是诗人灭掉明烛,披衣步出门庭,月光清清淡淡地泻在了地上,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地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美的光华,更是难以入睡。
夜已深了,天气更凉一些了,露珠沾湿了披在身上的衣裳。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
看到明月如此美丽多情,真想慢慢地抓上一把它的光辉,赠送给远方的亲人,来表达自己的一片深情。
可是这月光虽然饱含着我的满腔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
还是回屋睡罢!睡了也许能在甜蜜的梦境中与你相见呢!寓意:(文言字义)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后句即景生情: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
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
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但却丝毫不露痕迹。自然浑成,意境也更加雄浑壮阔。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这首诗是五言律诗,按照律诗的格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这一联是流水对,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
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
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沾湿了披在身上的衣服。
这就把彻夜难眠的情境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
这一联对仗工整,描绘细致。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进一步抒写了对友人的一片深情。“不堪”:不能。“盈手”:满手、一满把。“佳期”:重逢之期、欢会之期。
我不能捧一把月光赠给远方的友人,只希望能在梦中与你重相聚。
这里暗用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馀辉,揽之不盈手”诗意,并且进一步升发,表现出绵绵不尽的情思。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天涯共此时的前一句是什么?
“天涯共此时”的前一句是“海上生明月”,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全文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内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什么意思
海内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思: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都在天涯共相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作者是谁
1、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2、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
3、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胆识和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权贵,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天涯共此时表达的意思
“天涯共此时”一句即景生情: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
名句赏析
“天涯共此时”的意思为:(你我)天各一方,共赏出海的月亮。
这首诗的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后句即景生情: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但却脱口而出、自然浑成,意境也更加雄浑壮阔。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但却丝毫不露痕迹。
原文及译文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谁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张九龄的诗句,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678-740)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思是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诗来自《望月怀远》,《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
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天涯共此时的上一句是什么
1、上一句:海上生明月。意思: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
2、出自:唐代·张九龄《望月怀远/望月怀古》。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5、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6、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思是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这句话出自于《望月怀远》,《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
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天涯共此时的作者
”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望月怀远》,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结构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天涯共此时的上一句
天涯共此时的上一句为海上生明月。
原文:望月怀远/望月怀古(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纪录片节目:《天涯共此时》《人物》《档案》《家事》《探秘时刻》《音乐传奇》《中华情》
- 《老梁故事会》《经典传奇》《经典人文地理》~邓丽君~
- 好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