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古代中原为抵御不同时期塞北游牧部落联盟的侵袭,修筑规模浩大的隔离墙或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中国历代长城)
(万里长城)
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虎山长城,长城遗址跨越吉林、辽宁、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15个省市自治区,总计有43721处长城遗产,长城也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建筑物。1961年起,一批长城重要点段被陆续公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该遗产目前不仅包含上述15个省、市、自治区境内的长城,还额外包括了湖南与四川境内的苗疆长城(南长城)等。
(虎山长城)
长城的构筑,以“因地形,据险制塞”为基本法则。“因地形”,即指根据地形条件而构筑工程,与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资源挑选合适的建筑材料。“据险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险御敌。此守则有利于防守,也可以节省建筑材料。长城从来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墙,而是由大量建筑组成的严密体系。越到后期,长城体系就越完善、越严密,整体防御能力不断增强。长城体系主要由关隘、城墙和楼台、烽燧三部分组成,还包括其他附属设施。城墙和楼台又可以分为城门、城楼与城墙三部分。
(长城的城垛)
(双层式楼台)
(单层式烽火台)
(瞭望塔内部)
1961年起,一批长城重要点段被陆续公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该遗产包含有八达岭长城、山海关、嘉峪关3个区域。
(八达岭长城)
(山海关)
(嘉峪关)
2012年,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长城资源认定工作,将春秋战国至明等各时代修筑的长城墙体、敌楼、壕堑、关隘、城堡以及烽火台等相关历史遗存认定为长城资源,将其他具备长城特点的文化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畴。根据认定结论,各时代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市/区)。认定数据如下: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座/段),其中墙体10051段,壕堑/界壕1764段,单体建筑29510座,关、堡2211座,其他遗存185处。墙壕遗存总长度21196.18千米。
扩展视频:长城
敬请关注:@不同视角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