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介绍(清明节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

有关清明节的资料?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全回到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农谚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但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跟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即是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按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唐代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也是我国民间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

清明节的起源须从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寒食节主要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吃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纪念晋国的臣子介子推。

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

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

不料介子推却跟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

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

这司煊氏,也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成固定的风俗。

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以后逐渐缩短了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唐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

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

清明节的由来 给大家介绍一下

1、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2、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3、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4、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美食介绍

清明节美食有青团、艾粄、馓子、暖菇包、子推馍等。

1、青团:江南地区在清明节的时候有吃青团的饮食习俗。青团是用一种叫做浆麦草的植物用工具捣烂之后挤压出汁液,把汁液与糯米粉揉捏成团做成的。中间包上红豆沙制成的馅料,放在蒸笼中蒸熟,出锅之后在表面涂抹上一层菜油即可食用。

2、艾粄:有一句俗语叫做“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节必备的传统食物。艾粄是用艾草煮水之后,把煮过的艾草沥干剁成草泥,越细腻越好,然后用艾草泥,糯米粉还有之前煮艾草的水一起调和揉捏成团,然后再在中间包上芝麻,花生之类的馅料,封口捏成方形或圆形等形状,放入蒸锅中蒸熟,这样艾粄就做好了。

3、馓子:在清明节的时候,南方和北方都有吃馓子的习俗,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虽然南方和北方都会吃馓子,但是南方和北方的做法却有所不同,南方的馓子以米面做为主料,制作精巧细致,而北方的馓子是以麦面做为主料,制作大方洒脱。

4、暖菇包:泰宁一带的人在清明节的时候有食用暖菇包的饮食习俗。暖菇包是由一种当地人称为暖菇草制作而成,暖菇草的学名叫做鼠曲草,又叫做佛耳草。而暖菇包这种食物不同的地方做法也是不同的,南边制作的时候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制作成的暖菇包外形像包子,圆形的,而北边制作暖菇包的时候用的是暖菇草磨成的粉末,制作成的暖菇包外形像饺子,月牙形。

5、子推馍:在清明节的时候有吃子推馍的饮食习俗,是用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品质。子推馍的外形像古代将领的头盔,一个有半斤到一斤重,又叫做老馍馍,子推馍的中间包着红枣或者鸡蛋,顶端的四面则贴着面花,面花也就是面做的小馍,可以捏成各种形状。食用子推馍还有一些规定,不同形状的子推馍不同的人食用,像圆形的子推馍是只能男性食用,条形的梭子馍是已婚妇女食用的,而未婚女性则是食用抓髻馍,儿童则是食用不同形状的面花。

清明节诗句 古诗内容介绍

1、《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原文:帝里重清明,人愁思。车声上路合,柳城翠。花落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译文: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郊外微风拂柳一片葱翠一片。落花飞舞芳草齐齐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成双成对的蝴蝶嬉戏不已。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2、《清明夜》唐代白居易。

原文: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译文:清明夜晚清风习习月色朦胧,青石的台阶,红色的栏杆这里是刺史的府宅。独自在回旋的走廊走走停停,听着远处弦管乐声默默欣赏着院中盛开的花。

3、《苏堤清明即事》宋代:吴惟信。

原文: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译文:风吹梨花的时候正是清明时节,游人们为了寻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日暮时分笙歌已歇,游人归去,被惊扰一天的流莺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静谧时刻。

清明意思 清明节介绍

1、清明,节气,清明节的简称,原为二十四节气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第五个节气,后来兼并了寒食的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见《荀子·解蔽》:“虚壹而净,谓之大清明。

2、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介绍清明节的由来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原来追随他的臣子都离他而去各奔前程了,只有几个人还跟着他,其中有一位名曰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得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他从自己大腿上割了一块肉,做熟了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做了晋国的君王——晋文公。他当了国君以后,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人进行了大肆的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是贪图名利之人,他与老母亲归隐绵山了,后来晋文公偶然记起这件事,心中十分愧疚,于是让人去绵山请介子推下山,但是他不下来,晋文公亲去请,但是介子推家里也是大门紧锁,背着老母亲去绵山上,于是有人出主意说让人防火,把介子推逼下山来。于是晋文公就下令烧山,后来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在一棵柳树下被火烧死了。晋文公在柳树下一个洞里找到了介子推写给自己的书信,以劝谏晋文公勤政。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全国每年这一天不得生火做饭。第二年晋文公来祭祀,看到了柳树竟然死而复生了,祭拜后,晋文公赐名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简要介绍一下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的来历简单的介绍

清明节来历:

1、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2、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正好是在公历的 4月 4日或 5日。《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岁时百问》中也写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习俗:

1、扫墓:扫墓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2、踏青: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3、蹴鞠:蹴鞠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清明节介绍简短

清明节,又称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在24个节气里,清明是唯一一个被国家规定为法定节假日节气,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祭祀节日。

清明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1、清明节的名称来由得名于节气,《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因此得名。

2、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历史悠久,由来于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3、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敬天法祖”信念自古延续,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清明节的一种固定的风俗。

想清明节去西塘,不知道各位网友有没有好一点的住的地方介绍?

  • 应该是周末去,想找个性价比高,临河的,热闹但不吵闹的地方,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可以推荐的?
  • 有的,临河观景优惠哦, 本客栈位于景区最热闹的酒吧一条街旁,周边有倪宅, 五福桥,圣堂,明清木雕馆等景点! 本客栈主要特点:经济实惠,性价比高!! TEL:18768300368 QQ:1557244519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